黄云断春色,画角起边愁。
瀚海经年到,交河出塞流。
须令外国使,知饮月氏头。
不识阳关路,新从定远侯。
你还不认得边塞的道路,您刚刚跟从像班超那样的将军出征。
黄云断春色,画角起边愁。
边疆裹挟着沙尘的黄云遮断了春天的景色,军中画角的声音唤起了边将的忧愁。
瀚海经年到,交河出塞流。
瀚海要走一年多才到,交河水远远地流出塞外。
须令外国使,知饮月氏头。
您要让那些外国的臣使,知道当年匈奴用月氏王头骨饮酒的暴行。
参考资料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292 2、张 晨.王维诗全鉴.北京:中国纺织出版社,2020::109-111
不识阳关¹路,新从定远侯²。
¹阳关:古关名。在今甘肃省教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,因位于玉门关以南,故称阳关,后来也用来泛指远方边关。²定远侯:东汉班超的封号。
黄云断春色,画角(jiǎo)¹起边愁。
¹画角:古管乐器。传自西羌,形如竹筒,本细末大,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,因表面有彩绘,故称画角。发声哀厉高亢,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,振士气,肃军容。
瀚(hàn)海¹经年到²,交河³出塞流。
¹瀚海:唐朝设立瀚海都督府,唐朝管理回纥诸族的羁縻都督府在今蒙古国境内。²到:一作“别”。³交河:最早是西域“车师前国”的都城,因河水分流绕城下,故称交河。
须令外国使,知¹饮月(yuè)氏(zhī)头²。
¹知:一作“只”。²月氏(zhī)头:冒顿即位为单于后,于公元前174年前后,派右贤王领兵西征,再次击败月氏,杀月氏王,以其头骨制成饮器,迫使月氏西迁。月氏,亦作“月支”,古族名,曾于西域建月氏国。其族先游牧于敦煌,祁连间。汉文帝时遭匈奴攻击,西迁塞种故地(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)。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,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(今祁连山),与羌人杂居,称小月氏。
参考资料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292 2、张 晨.王维诗全鉴.北京:中国纺织出版社,2020::109-111
黄云断春色,画角起边愁。
瀚海经年到,交河出塞流。
须令外国使,知饮月氏头。
这首诗中的平澹然判官大约曾是一位文臣,但有为平定边关作贡献的志向。此时他初次出赴边塞,王维作此诗以送别,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。
此诗首句“不识阳关路”影射出这位判官初到边关,尚不习边事。次句“新从定远侯”引用班固的典故,以说明投笔从戎的壮志。虽然班固一开始作为文吏缺乏实际的边关生活战斗经验,但班固凭借自己的勇气和聪明才智,为边境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边关生活是苦涩的,颔联“黄云断春色,画角起边愁”两句悲壮形象地描写出边关生活。中原的春色无处可觅,只有漫天卷着沙尘的黄云。哀厉高亢的画角声传达着军营的警示,但也唤起了边关将士的愁苦之情。“断”“起”二字工稳贴切,形象生动。
颈联“瀚海经年到,交河出塞流”,进一步突出边关之远,也就进一步加深了第四句提到的“边愁”。这两句一时间一空间,对仗工整。
末联“须令外国使,知饮月氏头”回写了平判官的职责。虽然边疆苦寒,但平判官要执行朝廷的大计,联络西域各个民族,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暴行,要让西域民族知晓当年匈奴人的残暴行为,而不要对敌人抱有幻想。因为前六句对边地偏远悲苦的刻画描摹,末句写到平判官守边职责,更见平判官壮怀磊落。
参考资料
1、张 晨.王维诗全鉴.北京:中国纺织出版社,2020::109-111 2、张晨·王维诗全鉴·北京:中国纺织出版社,2020: